牛卵母細胞的活體采集技術(簡稱活體采卵,ovumpick-up,OPU)是二十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獲得優秀種母牛卵母細胞技術,是繼牛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之后研究并推出的一項胚胎工程技術。該技術與體外胚胎生產技術相結合,可以反復地從性成熟前母犢牛體內采集卵母細胞,結合IVF技術生產大量系譜明確的胚胎,使其繁殖后代,克服了超數排卵和屠宰取卵技術應用中需要等待母牛成熟的缺點,從而大大縮短了世代間隔,加快了育種進程。這種技術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實現生產性應用,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加拿大、美國、荷蘭均實現商業化生產。
大連某產業集團公司將該技術應用于高品質肉牛品種培育過程中,它可應用于6月齡左右的優秀母犢牛,使其提前獲得后代,充分利用其繁育價值,從而達到縮短世代間隔、加快繁育速度、加速育種進程的目的。這在國內外是開創性的嘗試。
活體采卵的方法主要有盲采法、內窺鏡法和B型超聲波導引法3種。
盲采法采卵時采卵針穿刺陰道穹隆部,通過直腸把握卵巢并拉至持針器頭部,憑手的感覺向卵巢有卵泡處穿刺,以真空泵抽取。該方法完全憑借術者手感、經驗及技術,具有較大難度和較低的準確性。
內窺鏡法采卵時一手直腸把握卵巢,另一手把握內窺鏡筒,根據內窺鏡所看到的圖象調整持針器與卵巢的位置,確定要穿刺的卵泡,開啟真空泵,同時進行穿刺。相較于盲采法具有更加精確的特點。
B型超聲波導引法1988年,荷蘭的Pieterse首先利用超聲波技術(B超)通過陰道壁從活體牛卵巢采到卵母細胞。之后,國外很多學者對該技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B型超聲波導引法主要利用不同組織對高頻聲波吸收和反射強度不同的原理,當探頭在陰道穹隆處與卵巢接觸時,黃體、卵泡和卵巢結構在屏幕上顯示明暗不同的圖像:卵泡呈大小不同邊緣清晰的黑色圓形圖像;黃體的圖像一般比卵泡的圖像大,且邊緣不太清晰;卵巢實質呈灰白色;穿刺針呈亮白色,操作者據此進行采卵操作。目前,B超導引法已經成為國際上最主要的活體采卵方法之一,在國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該公司在生產中采用的即是B型超聲波采卵法,具有微創、方便操作、準確性高等特點。可用于4月齡~6月齡母犢牛,每周采集兩次,每次采卵平均可獲得5枚卵母細胞。
采用活體采卵技術與其他傳統繁育手段相比優勢在于以下幾方面:
利用最新的胚胎生物技術,自主生產具有優秀遺傳基因的胚胎,代替了胚胎引進繁育。
對胚胎進行有選擇的生產,減少了生產成本,便于繁育管理,提高了選育精度。
牛的性成熟為18個月,妊娠期為285天(按10個月),從配種到下代出生間隔為28個月,每代次節省時間12個月。
日常繁育中,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技術相對簡單,易于開展。但同時也存在良種化速度慢、譜系不易管理等問題。而利用活體采卵技術,采卵和授精等關鍵環節都在場內進行,可以對系譜及病害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